当黄昏的晚霞出现,我坐在窗子边的桌子旁整理着今天的调查问卷,一张张记录着民生的问卷,一行行载着民意的汉字唤起了我今天下乡调研的记忆,使我陷入了回忆中。

今天调研的地方依旧是米坨村,不过却在离村子12345组很远的678组,678组的房屋布局仿佛一个青花瓷碗,当地村名的房屋坐落在碗的边缘,而农田则是在碗底。踏着蜿蜒的碎石路上,我走访了一家又一家,听着当地贫困户们将“精准扶贫政策”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改善以及当地扶贫工作的遗漏之处。
一、当地的危房改建指标不足。在一户住在泥土砖房人家中调研时,他告诉我“精准扶贫政策”中的教育补贴以及医疗补贴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他却对危房改建补贴的指标问题感到不满,他指着四面的土墙和被害虫腐朽的柱子告诉我他多次向镇里扶贫办申请危房改建补贴,却被告知指标不够而只有提心吊胆的住在这间房子里。对比,我希望政府可以增加危房改建的指标,让更多的贫困户可以有一个住的安全的房子。
二、当地的教师资源缺少。当我在一家有3个小孩子的贫困户家里调研时,户主告诉我他们虽然享受了教育补贴,但是当地的学校老师却只有一个,负责教4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针对这个现象,我建议精准扶贫政策”的教育方面内容可以增加对老师的补助,以及偏远地区师资方面的配比。
三、当地的产业扶持方面。在一些家里没有小孩子读书,也没有病患者的家庭,他们只符合产业扶持情况,但是当地却因为边远而没有工作队而导致当地没有农作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当地政府扶贫办工作时合理分配人员,对一些边远的贫困村和组安排人员到位,避免出现遗漏情况。
今天的调研工作,让我看到了当地贫困户在享受扶贫政策带给他们便利同时也为了这项政策能够更完善提出的建议。的确,一项政策能否做好,不能只看他的执行者,更需要受用者提出的宝贵建议,只有这样它才会更合理、更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