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声中起,洗漱完毕,草草的早饭之后,踏上的万隆村的走访旅程。在村主任和村会计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村路,开始对贫困户,低保户,脱贫户走访。
在路上的闲谈和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万隆村,是由原万隆村和新塘村合并而成,人口众多;它的奇特之处不仅如此,同一个姓氏的一般都在一块特定区域住,挨得很紧密,像今天走访的田姓,藤姓等。每天中午和下午吃饭时,村中的大喇叭就会开始粘着新闻,前半段是汉语,下半段是苗语;村中上有一条铁道横贯全村,下亦有一泓清溪滋养这一方水土,铁路的养护给村里也带来了一些收入,溪流旁也常见人游泳垂钓。
在今天走访中,我们发现,村里的贫困、低保户大都是留守的老人,有的是儿女外出打工在家照顾两到三个孙子孙女,有的是身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没法做粗活重活生活无以为继。他们这一身见证了中国这大半个世纪时代的变迁,没当我们问及对于国家政策是否满意时,他们的脸上都会露出那发自内心的笑,回应我们的,都是那饱含感激之情的乡里方言,我记得最深的是一个因为危房改造住在大儿子家的八旬老人,我们来到他的家里面,在村主任的协助翻译下,讲明了我们来历以及此行的目的,三个问题后,当我们询问他对国家的政策是否满意时,话音刚落,老人便满脸笑容的说:"好得很!"浓厚的乡音中,"很"字拖得长长的,满是感激之情。国家的前期,因为本就困难,无力顾及全部,现在国家富裕起来了,强大了,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今天的走访和村民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村里的平均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全村目前只有一个中专和大专的同学。有些贫困户常常发出感叹:现在在外务工越来越难,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打工也赚不了什么钱,因为没读什么书,又身处大山,造成现在的生活困难的状态,不是选择少,而是没有选择。随着教育补助政策的落实以及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大部分的村民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支持,现在适龄上学的儿童基本都在上学。记得与村里唯一一位大专的同学聊天中,他说了一句话:对于我们这些山坳坳里的人,读书是唯一可以走出大山,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吃完晚饭,站在坡上,看着下方起伏的田埂,看着对面翠绿的高山,乡土风光的确是很美,环境也很宁静。可是,如果每天身处这安宁的环境中,不去外面多看看,眼界见识难免狭隘,进取之心总会慢慢的在这生活苟且中慢慢磨灭,时间一长,再想改变,难免力不从心。深处大山的村落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大学生活也要以此为鉴,大学四年,应当好好利用,不仅学业,亦要多出去走走,多关心了解家乡,国家,国际上发生各种要闻,否则也难免重蹈覆辙,只是生活略好些罢了。




